關于“社交進化”這一議題,元宇宙似乎給了我們新的答案。
智能設備、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升級下,未來的元宇宙社交充滿想象空間。
自2021年Facebook更名Meta,元宇宙概念在商業領域和資本市場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狂歡。
元宇宙將帶來哪些顛覆傳統社交互動方式的全新體驗?
技術飛速迭代下,社交賽道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可能性?
作為元宇宙落地的重要場景,社交是下一個投資風口嗎?
直播回放
本期沙龍問答摘要
01元宇宙的社交體系是怎樣的?最核心的要素或者門檻是什么?
劉志強:元宇宙里的社交,一是低延時同步,二是更沉浸,將體驗感提升到很高的檔次。
元宇宙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統一且清晰的定義,各種說法都有。我們研究總結下來,認為大家有共識的元宇宙的特點是這四個:
第一個,元宇宙會給用戶提供更沉浸、更實時、同步的體驗,更多是從移動端的2D到3D,以及從手機端到VR、AR這些可穿戴設備;
第二個,元宇宙里面的內容生態應該是平臺和用戶共建的;
第三個,用戶在平臺生產的內容、數據和資產應該屬于用戶本身,不應該因為平臺某一天關掉了,數據就丟失了,這個是Web3.0里面提到比較多的;
第四個,元宇宙里面應該有一套比較完備的經濟體系。這可能是用戶能在元宇宙里有一份可觀收入,或是能夠取代用戶在現實物理世界里的工作。比如在某些海外Web3.0元宇宙平臺上,一些品牌、公司在元宇宙里買入一塊地皮后,需要搭建筑、做裝修,這樣就衍生出一個職業——元宇宙里的裝修隊。
基于對元宇宙四個特點的認知,我們公司分了兩個大方向。一個往沉浸式體驗去做,比如2D到3D、手機端以外的VR/AR設備,同時關注可穿戴設備的進展;另外一個方向是Web3.0,有關用戶數據和資產,怎么把用戶數據回歸到用戶本身,帶給創作者更多收益。
不管陌生人社交還是偏創作者和內容消費者的社交,用戶最底層的社交訴求沒有任何變化。往元宇宙里靠的話,社交更多偏向體驗層面的不同。
元宇宙里的社交,一是低延時同步,二是更沉浸,場景搭建更完美地還原了線上3D空間,將體驗感提升到很高的檔次。這至少需要團隊具備從2D轉向3D的開發、研發能力,當然大前提是必須對用戶底層社交需求有足夠深刻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做場景式的升級。另外就是偏經濟體系層面的,包括利益分配這方面,元宇宙社交和傳統社交有些不同。
02“虛擬化”熱潮推動各類產品創新,這將為互聯網社交帶來哪些變革?
駱軼航:2020年之后,一些比較大的變化在發生,可能與巨頭介入有關。
元宇宙這個詞,在2020年開始逐漸被大家頻繁提起。2021年,我們看到很多巨頭和頭部公司在這一塊做了非常明確的動作和深度實踐。
但是時間往前倒的話,2015年、2016年是VR/AR創業的第一波熱潮,包括了VR頭盔,VR環境中的游戲或是版權內容等,但那時候社交和VR的結合還比較少。
2020年之后,一些比較大的變化在發生,為什么是這個時間點?可能跟巨頭的介入有很大關系。從國內角度看,現在非常大的一種可能,是字節跳動和騰訊仍然會成為元宇宙領域兩個針鋒相對的玩家,延續他們在上一個時代的競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個事太乏味了。
Web3.0的理念如何介入到元宇宙環境當中,我覺得這是特別有價值的問題,用戶身份、資產等可能在另一個世界產生新的價值。
Facebook過去15年的成功,很大程度建立在它對用戶數據和社交關系鏈的把握。它把所有用戶數據視為自己的資產,用這些資產再去賣廣告。而當用戶的數據和資產屬于本人,用戶就可以延展出很多價值,這挑戰了Facebook賴以生存的底線和基礎。
接下來,我反而覺得有很多新玩家介入是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巨頭很難把用戶的數據和資產交還給用戶。
03不同體量的玩家入局元宇宙,在玩法上有什么不同?
劉志強:巨頭和中小玩家可能有兩種不同思路。
元宇宙領域大的玩家比如Meta,目的是做一個全球化平臺,就像《頭號玩家》里面只有一個元宇宙。他們可能會在整個硬件、開發者生態和上層應用上,全面去做布局。
但是我們不屬于Meta這種大型公司,我們的思路是根據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在不同場景下去做一個比較垂直的社交需求,然后再去拓寬整個邊界。這可能是我們認為的兩種不同思路。
04從引擎的底層來看,相比傳統社交APP,元宇宙社交APP對技術的要求是什么?
王秦州:元宇宙社交底層技術需要能支撐大規模的用戶,并且持續體驗,這樣個人身處其中才有存在感。
元宇宙的底層相對來講是基于虛擬世界進行創作開發的,Cocos要做基建式的東西,相當于我們在給想走這條路的人準備一條馬路。
其實從Cocos要做的引擎底層來看,社交元宇宙平臺需要提供的無非是實時渲染還有3D。交互一定要有空間感知的體驗,元宇宙社交底層技術需要能支撐大規模的用戶,并且持續體驗,這樣個人身處其中才有存在感。這里面涉及到數字人、虛擬場景、大地圖生成工具,另外還有服務器架構、AI能力、通信框架等元宇宙所需的一切相關基礎設施。當然這些功能不是我們的引擎全部承擔,我們是做一個整合的作用。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元宇宙非常需要UGC內容,需要鼓勵內容創作者自己創建虛擬世界以及互動。舉個例子,Meta之前對外放出了一個VR場景,支持用戶以建造者的身份進入虛擬空間,相當于大家一起探索未知的元宇宙虛擬世界。
05除了底層技術,在產品設計環節有沒有什么方式,能讓用戶獲得更強的沉浸感?
劉志強:除了技術層面以外,行業內需要一套統一的標準,比如虛擬世界里的形象是不是可以快速復用。
如果能把流程標準化,開發者積累的這些形象素材越多,可能對整個生態來說就會更便捷搭建他們所需要的形象和場景。
更沉浸的體驗,我們的思路是還原線下場景,把它3D化。我們做的更多是偏陌生人的互動、娛樂、社交,目前在2D的場景,都是基于KTV K歌和影院的場景。如果是想還原線下用戶實際場景需要,就要把線下場景盡量在線上做得足夠逼真。
06社交平臺從哪些方面去滿足Z世代的使用體驗?年輕人需求的變化對元宇宙社交有哪些影響?
劉志強:社交的本質訴求和需求沒有變化,但Z世代更多強調圈層文化,“我和你是不是同一類人”。
每個時代都有專屬于這個時代的社交產品。社交的本質訴求和需求是沒有變化的,但Z世代更多強調圈層文化,“我和你是不是同一類人”。比如我們都喜歡滑板或者都喜歡劇本殺,就很容易成為好友,圈層文化是非常明顯的。
具體到所謂的元宇宙,從2D到3D也是一樣的。在元宇宙里面是不是能夠構建出適用于不同圈層用戶的特定場景,比如二次元的場景就應該和嘻哈隔離開,把它做成每個圈層用戶的一個個小島。文化有時候不要太共通,這樣才能體現出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同時盡量避免不同圈層的文化沖突,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比較關鍵的點。
07Web3.0會帶來怎樣的社交體驗?Web2.5又是怎么定義的?
駱軼航:Web3.0是把用戶的數據和資產放到鏈上保存的工具。
Web3.0本身不是沉浸式工具,它是保護用戶權益、用戶隱私、用戶數據安全、用戶資產安全的一個工具。這里面包括信用體系、征信體系,它可以看作是基礎設施。大家在虛擬場景里積累的價值和資產,要靠這套憑證予以保護和釋放更大價值。
元宇宙、社交元宇宙跟Web3.0是可以分開的,后者能夠更好地保護前者,這是我的一個看法。
劉志強:對于Web3.0來說,所有的規則一開始就是透明且不能篡改的,會永遠存在下去。
VR/AR等是偏體驗層面,讓用戶體驗更沉浸、更同步、更實時,而Web3.0是偏用戶的數據和資產層面,它不是一個維度。
Web3.0更多是提供用戶的數據能不能歸用戶所有,創作者的收益能不能更公開透明化,不受平臺所要挾。比如平臺說今天給你50%的分成,明天就可以給你30%,對用戶來說是受制于平臺的。
對于Web3.0來說,所有的規則一開始就是透明且不能篡改的,會永遠存在下去。如果是Web3.0+場景的話,它就可能是一個元宇宙了,單說Web3.0更多是偏底層的一套機制。
08所謂“毫無束縛的社交”,從技術層面來看還要多久才能實現?
王秦州:我們現在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單個技術發展,整合技術的發展應該還需要幾十年。
沒有任何拘束的場景,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實現。比如全球賣得最好的VR設備,也還是有問題,比如說重量、續航、性能,這些都限制了“毫無束縛的社交”。
在我的設想里,想要改善視覺、聽覺、觸覺,用戶進入虛擬世界,可能需要一個步行的萬向輪,或者身上纏繞一個設備。
劉志強:短期達不到,但是長期還是需要有信心的。
這個事情不應該放在一兩年來看,我們認為可能需要放在10年或20年這樣一個維度來看。
20年前,我們也想不到今天可以有直播。但是經過20年發展,整個基礎設施和設備有了質的提升。所以短期雖然達不到,但長期來看還是需要有信心的。
09元宇宙風口下,元宇宙社交APP還有哪些機會?
駱軼航:現在我們在比較早期的階段,接下來可以先看看數字人怎么演變。
元宇宙、AI和硬科技是相關的?,F在投資人投硬科技、Web3.0、數字人,基本上就是這些。
對于未來場景,我們分階段去看?,F在是重頭盔、重設備的階段,接下來可能是輕量級設備的階段,未來可能是全息的階段,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比如數字人,現在更多是工具,比如跟AI結合在一起,跟語音處理結合在一起,做智能客服等,未來也可能變成一種社交形態。我甚至看到過用虛擬人虛擬導覽去做一些關于黨建的工作,我認為這非??帷?
10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二元對立,元宇宙的到來會加劇沖突嗎?
劉志強:我個人認為不一定會形成沖突。
用戶是有線下社交需求的,比如說在線下和好友見面,玩劇本殺或者看電影等等。而線上來看,雖然現在還沒到所謂元宇宙時代,但是Z世代們也喜歡玩王者、吃雞,喜歡線上交友。
王秦州:我認為元宇宙的問題是一個如何引導和使用的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虛擬人是超寫實虛擬人,更偏向真人。國內有一些廠商或者國外的引擎廠商也實現了超寫實虛擬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對虛擬人有這么強的需求,可能很多人就喜歡二次元的虛擬人,甚至是一些比較卡通的、或者是所謂的IP產品。
11有觀點認為Meta在海外一家獨大,國內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級元宇宙社交產品嗎?
劉志強:一些中小公司,只能在大平臺上搭建自己的場景,或者是成為這個生態里的一部分。
我認為元宇宙平臺有可能比現在的社交平臺還要卷?,F在我們的社交平臺有微信、微博、知乎、小紅書、B站等,但是元宇宙需要結合VR,最后可能只有一兩家比較大的平臺。其他一些中小公司,只能在大平臺上搭建自己的場景,或者是成為這個生態里的一部分。
駱軼航:我期待在全球看到Meta跟字節有一仗,在國內看到騰訊跟字節有一仗。
我認為無論是字節、Meta,都早晚會意識到,把所有人放在一個宇宙里面,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情。所以可能會有各種各樣小的宇宙建立起來,這是一條路。另一條路,就是大家說的Web3.0和社交元宇宙的結合,可能會誕生一些新的東西。
12暢想一下在虛擬元宇宙世界,人們的生活會發生哪些變化?
駱軼航:我們希望能夠在另外一個虛擬世界中,找到更好的自我和完善自我。
王秦州:我們更希望能夠實現更多的場景應用,讓用戶通過技術來實現沉浸感,讓更多人體驗到純粹的元宇宙。
劉志強:我們當前階段做社交元宇宙的出發點,是為了給不同用戶提供更沉浸、更實時同步的社交體驗。和Web3.0結合的話,我認為也會有很多新事物出現,像用戶數據、創作者經濟、利益分配等,這是我們長期看好的。